血战湘江铸忠魂

  音乐剧《血色湘江》演出现场

  湘江后,由原先的1万多人牺牲到只剩下3000多人,红八军团由原先的1万多人牺牲到只剩下了1200多人,红军将士们的遗体全都漂浮在凤凰嘴渡口的江面上,鲜血更是染红了一整片湘江水。” 

  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尽管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但保留住了革命的火种和希望,也留下了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馆长周运良说:“在湘江战役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体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听党话、跟党走,誓死保卫党中央,体现出了宝贵的、崇高的革命精神,今天,这种精神同样能够激励和鼓舞我们不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时,红五师曾在灌阳县新圩镇和睦村的酒海井附近设置了一个临时战地救护所安置伤员。完成阻击任务后,因来不及转移,100多名红军重伤员被敌人用棕绳捆绑,残忍地投入酒海井,全部壮烈牺牲。 

  为了缅怀先烈,当地干部群众小心地将红军遗骸打捞上来,安葬在酒海井红军纪念园。 

  湘江战役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范海云说:“每一具烈士遗骸都承载着一段壮烈的历史,收殓安葬他们,是对烈士的敬重,让后人铭记历史,汲取奋斗力量。”

  传承“红色火种” 发展特色产业

  每天晚上,音乐剧《血色湘江》都会在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上演,不论是观众还是演员,参与的过程就是回忆历史、涤荡心灵的过程。 

  除了打造红色音乐剧,红军经过的桂北各地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60个建设保护项目。湘江战役“三园三馆”开放至今,累计接待参观游客超1833万人次。 

  周运良说:“我们通过开发党课、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红色研学课程,让游客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养分的桂北干部群众,铆足干劲推进现代产业发展,将农业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 

  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米粉产业,不断创新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品牌,米粉产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走进广西桂林鑫晶琳食品有限公司的米粉生产车间,智能化加工设备有序运转。除了生产传统米粉,芋圆、米麻薯等为代表的新米粉产品也广泛投入市场,成为甜品、奶茶等食品的“伴侣”。2023年,该企业实现年产值1.24亿元,带动7900多户群众种植相关农作物3万多亩,户均增收12000多元。 

  90年前发生的湘江战役,气壮山河,它不仅让中央红军绝境逢生、转危为安,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更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同时淬炼了红军队伍,积存了革命胜利的骨干力量,铸就了“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今天的桂北大地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工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处处迸发砥砺奋进新时代的力量,在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进、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