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作者:潘雨阳
文丨■ 孙维国 媒体特约评论员
曾几何时,高速公路上的“天价”救援费一度成为公众的堵心事。一次意外,车辆故障或事故本已让车主焦虑不安,动辄成千上万的拖车、吊车费用更是让人心头添堵。自9月1日起,江苏免收高速公路车辆救援拖车、吊车费用,不仅是一次政策调整,更是公共服务理念向公共属性的回归,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温度与善意。
从经济账看,免费救援减少了车主的直接支出,尤其对长途货运司机、小微企业经营者等群体意义重大。一次拖车动辄几千元,甚至高达数万元,这对个体经营者来说可能就是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利润。免收费用,就是在高速救援上直接为群众减负,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也让民生获得感更加直接可感。
从社会效益看,这一举措不但是“减负”,更是“提质”。过去,一些地方救援市场存在价格混乱、竞争不规范等现象,甚至衍生出“指定救援、垄断收费”的灰色利益链。高昂的救援费,不仅侵蚀群众利益,也损害了高速公路形象。免费救援意味着价格杠杆回归公共属性,高速经营管理单位统筹组织拥有相关资质队伍,能够从源头规范服务流程,消除滋生乱象的土壤。
更大意义在于,这一政策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公共道路的安全与畅通,是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由制度保障,而不是让个体在危急时刻独自承担高昂成本。高速公路不仅仅是收费通行的基础设施,更是关系千家万户出行安全的“公共空间”。面对突发情况,公共服务应当“先救人、再算账”,而不是让价格成为救援的门槛。
当然,政策落地不能止于“免收费用”四个字。免费并不等于可以降低效率或服务质量,如何在确保免费救援的同时,让救援响应更加及时、操作更加规范、过程更加透明,才是制度长效的关键。要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让调度、出车、到场、施救等环节都有迹可循;要完善投诉和考核制度,让服务质量与绩效挂钩,倒逼救援单位保持专业水准;要充分运用数字化平台,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救援路径优化,让每一次施救都精准高效。
此外,还需处理好“免费”与“市场”的边界。免费救援涵盖的是拖车、吊车等核心环节,但抢修、货物转运、保管等延伸服务仍实行市场化定价。如何避免这些环节成为新的“收费高地”,考验着监管智慧。应当明确服务内容、价格参考区间和双方权利义务,防止“变相收费”侵蚀政策红利。
从更长远看,公共交通领域的改革,最终目的在于让公共资源回归公共属性。免费救援不仅解决了眼前的“天价”乱象,更是在制度设计中植入了“安全优先、服务为本”的理念。随着各地不断完善配套措施、强化跨部门协作,类似的惠民举措完全有条件在更大范围推广。
根治高速“天价”救援费的终极解法是“免费”,从“天价”到“免费”,变化的不只是收费方式,更是政府施政的温度与高度。让制度的温暖在每一次紧急时刻都能被感知,才是现代公共治理的应有之义。
民生无小事,细微见真章。一次免费救援,背后是公共服务观念的更新与公共利益边界的重塑。当出行者不再担忧救援价格,才能真正安心上路。期待高速免费救援这条通往民心的“高速”,在更多地方一同加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