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凤来仪(下)

  20世纪70年代,正安县城一角。

  20世纪80年代,正安群众闹新春。

  惊呼,却不很拥挤。 

  有一年元宵节,县政府钟楼大门张灯结彩,两棵泡桐树上挂着几盏大红灯笼。十字口玩龙灯、舞狮子、跳花灯,人如潮涌,很多大人小孩提着各种点亮的灯笼从四门汇集。夜空四处烟花绽放,星落如雨,欢声笑语溢满全城。大人紧紧牵着孩子的手,生怕走散。灯火阑珊时,一些人兴犹未尽,在泡桐树下吹箫弄笛、演唱竹琴(民间叫“打赤嗙嗙”),雅俗共赏,观众也不少。 

  那几年常有南川、涪陵等地来的戏班在城隍庙演川戏。晚饭后一听见街上锣鼓响,大人小孩就从家里出来看排街,有的还端着饭在吃。排街是演出前的造势,前面一人高举一块牌子,上写当晚演出的剧目,后面跟着乐队和身着戏服的演员,从城隍庙出来,锣鼓喧天地过南门街上到十字口走一圈,武生、花旦、须生、丑角各显其长。四城门的人奔走相告。傍晚时看戏的就自带凳子,争先恐后去城隍庙戏台前面院坝占位置。入夜时分,戏台两边各挂出一盏亮煞煞的煤气灯,一阵闹台锣鼓响过,即开始正式演出。因为允许买了票的大人可带一个小孩,我们常跟着街上的熟人去看戏,所以迷上了。读五年级时,有个同学仿制了几张戏票,我们趁人多,守门的来不及细看,就拿着票混进去。县城有几个有名的川戏玩友,常被外来戏班邀请参加演出。街上人家给老人办丧事,有的就请玩友们来打围鼓。大多数是晚上,门前方桌上围着红布,放盏马灯,旁边坐着打击鼓、锣、钹、镲和拉胡琴吹唢呐的乐队。提统子的坐在中间位置,左手执拍板,右手一挥鼓签,哒哒哒敲起小鼓,一堂锣鼓便有板有眼响起来。玩友们大多数能打会唱,围观者不少。玩友们不计报酬,丧家只管一顿饭,打完请宵夜。 

  乡风民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反映,正安民风淳朴而强悍,自有其生成的历史文化土壤。《州志》上说正安“地虽硗确,人颇朴诚……农民锄云耕雨,不惮胼胝,妇女则浴茧缫丝,共勤纺织。其逐末商贾,游川湖权子母以起家者十之一二。至于婚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