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如火如荼,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祝你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围坐共话,谋的是越来越红火的日子。总书记的深情祝福,点燃了侗寨儿女的奋斗激情。
“希望大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把乡村振兴搞得更好,祝愿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既是总书记的深情嘱托,也是人民的美好向往,更是苗乡侗寨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
如今,黔东南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在乡村产业上求突破,在乡村旅游上走前列,在乡村文化上创品牌,在乡村建设上显特色,在乡村治理工作中作示范,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阔步前行。
乡村振兴 百姓富足
“总书记来考察的那天,我们正在制作这幅‘三鱼共头’图。这就是侗族的传统图案,寓意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象征着侗族群众团结一心。”在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陆勇妹自豪地向游客展示作品。
“总书记看了我们的文创产品,从制作工艺聊到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产品销售及研发情况,问得非常详细,对我们的非遗和文创产品十分关心。总书记说你们做得这么好,一定要好好地做下去。”陆勇妹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那一刻,我觉得这些年的努力都值了!”
2014年,怀揣着对民族技艺传承的责任感与带领乡亲致富的决心,陆勇妹和亲朋好友7人联合创办了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担任总经理,带领团队将织、染、绣技艺融合,开发了600多款产品,其中蜡染手工艺品就有200多种。
她积极与高校工艺美术大师、品牌设计师合作,巧妙地将非遗工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反馈不断优化,让产品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广受市场欢迎。经过10年奋斗,2024年该合作社订单额突破800万元。
此外,她还成立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免费向游客宣传推广蓝靛染技艺。开发出30多项非遗体验项目——蜡染、竹编、做油茶等成为合作社的“流量密码”。2021年至2024年,体验馆已接待文化考察人员、游客等超14万人次。
如今,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壮大至218人,带动周边12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免费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让当地妇女凭借指尖技艺实现增收。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肇兴聚焦文旅资源,通过开展乡村旅游产业技能培训、加强传承人培育等方式,夯实肇兴侗寨发展基础,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以前,我们家的民宿在淡季时候入住率只有30%左右,现在即便是淡季,入住率也能达到70%以上。到了节假日,更是提前半个月就被预订一空。”民宿老板陆红玉笑着说。从事旅拍行业的石沐阳称,自今年3月以来,外地游客明显增多,旅拍订单量不断攀升。“旅拍第一站”老板石培引爱也提到,即便在淡季,每天服装订单量也比以往多出5至6套,仅“五一”假期,店铺纯收入就高达4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肇兴侗寨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同比增长63.4%,旅游综合收入达10.2亿元、同比增长63.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
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再到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指引着黔山秀水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篇章。
基层善治 乡村和谐
“我们每个月初一都在鼓楼议事,旅游分红按股算、鼓楼修缮轮流担,款约里写得明明白白。”肇兴村党委书记陆卫敏翻着“寨管委”的红本本向记者介绍道,“这上面记录着家家户户的大事小事。”
“立寨先立款,无款不成寨”。肇兴侗寨将传承千年的“款约”制度与现代基层治理结合,建立“寨老议事会—鼓楼会—户代表会”三级自治体系。这种“小事不出团、大事不出寨”的自治模式,让侗寨在文旅开发中始终保持发展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