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 记者 陆邱珊
这个由血缘与情义紧紧相连的家庭,在好家风的浸润下,用28年的坚守与付出,书写了超越平凡的爱的诗篇。
55岁的陈华锋家住桐梓海校街道,他是桐梓县人民检察院一级主任科员、桐梓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28年来,陈华锋与妻子卢冰共同侍奉5位老人、帮助亲人养育孩子、照顾残疾的姐姐,用爱与责任筑起一个温暖港湾,也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
今年5月,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名单揭晓,全国798户家庭获此殊荣,陈华锋家庭也因为28载孝老爱亲的动人事迹名列其中。
用双肩扛起三代人的风雨
卢冰家有三姐妹,大姐身患残疾,三妹常年在外务工,照顾老人和大姐的重担落到了卢冰身上。1996年,陈华锋与卢冰喜结连理,他主动提出,把卢冰的外婆和父母接到家中照顾。正是这一句话,开启了陈华锋夫妇长达28年的孝亲之路。
为什么要照顾卢冰的家人?陈华锋说出了深藏在心中的“秘密”。原来陈华锋出生于桐梓县花秋镇,在与卢冰恋爱期间,一起回到农村老家,卢冰为了把才煮的饭留给陈华锋和母亲吃,提前把剩饭盛在自己碗中。这件事深深烙在陈华锋的心里,陈华锋说:“妻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她。”
卢冰明知道陈华锋家庭贫困,还是选择嫁给了他。两人结婚后,租了一间50平方米的小屋作为婚房。1998年,两人有了儿子陈厚桦,家里的开销渐渐大了起来。于是,卢冰和母亲便开始在家里制作馓子,背到街上去售卖。卢冰回忆道:“那时候一天卖几十块钱,但是能给陈华锋减轻负担,心里还是开心的!”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刻在陈华锋骨子里的观念。1999年,岳父岳母收养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2002年冬天,岳父遭遇车祸不治身亡,岳母病危之际,将抚养的小女孩托付给陈华锋,陈华锋从此多了一个女儿。
2015年,命运再次考验这个家庭。卢冰的大姐因丈夫去世,自身又患有残疾,无力抚养11岁的儿子。面对无助的妻姐和年幼的侄子,陈华锋又主动接过重担。侄子的名字和自己的儿子名字里都有一个“桦”字,陈华锋说:“希望他们都像白桦树一样,在艰苦的条件下茁壮成长。”
有人问陈华锋:“这么辛苦,图什么?”他笑着回答:“既然是一家人,就得一起扛。”
这一切,妻子卢冰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看着丈夫还住在农村的双亲,她主动将二老接到县城。对待老人卢冰尤其细心,定期给婆婆修剪指甲、洗澡、洗衣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份孝心早已融进了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言传身教培育“淳厚”家风
“勤学兴家,勤俭持家,和谐爱家,忠孝传家”,陈华锋说,这16个字不仅是自己人生追求的箴言,更是家庭的家风家教。在教育子女上,夫妻二人一直非常严厉。
“上大学之前,我都会要求他们去短期兼职,体会生活的不易。”对于子女的点点滴滴,陈华锋都清楚地记得。那时女儿在一家餐馆当服务员,一个月1000多元的工资;侄儿到了一家工厂做工,做了十几天,手掌都磨起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