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奔向小城

  游客在甘肃省张掖市七彩丹霞景区游览(新华社/图)

  海南等地的涉水游乐景区也成为高频搜索词。“自然充电”“即刻启程”的搜索量持续上升,表明Z世代的旅行行为更具临时性、感性化与“体验主导”特征。 

  与此同时,情绪经济在旅游决策中的作用不断扩大,“为情绪买单”正在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行动共识。演出经济正在催生文旅新场景:95后、00后围绕演唱会“组局”“订票”“约拍”“住店”“AfterParty”已构建起一个完整的“3公里消费圈”,并反哺演出举办地所在县市的短期旅游经济。 

  《人民日报》报道,马蜂窝首席执行官陈罡指出,随着更多特色小城不断被市场挖掘,小城旅游正逐步成为中国文旅市场的重要增量空间。在年轻游客的偏好驱动下,这类目的地因其高性价比优势获得青睐。 

  “县域的生活气息”正在悄然取代“都市的繁华景观”,成为年轻人内容创作与消费共振的媒介。一条安静的老街、一次深夜的小吃体验、一间手作风格的民宿,往往比昂贵的门票或标志性地标更能获得平台推荐与用户互动率。小红书数据显示,“宝藏小城”“城市平替”“XX的慢生活”等内容标签在节假日前后流量激增,相关图文笔记与短视频在平台首页推荐位的占比明显上升,形成了年轻游客的“内容认知——情绪共鸣——目的地决策”的旅程链路。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鹏表示,近年来,随着多地不断推进文旅设施提档升级,五星级、四星级酒店及高标准餐饮在不少县市已趋常态,实质性提升了游客的住宿与消费体验,也使高品质的小城旅游成为现实选择。 

  携程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县域市场酒店客房平均价格仅为一二线热门城市的一半,不少下沉市场的美食、小吃以实惠著称,满足了年轻人“花小钱、享乐趣”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年轻游客更理性务实,他们会反复比价和规划行程,选择不贵不挤的目的地。不少人经过多番比较,放弃热门线路,转而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度假体验,花更少的钱享受更松弛的假期。这折射出青年群体消费观的变化:既要品质升级,又追求精打细算。因此,“反向旅游”从小众走向潮流,小城游的综合效应开始显现。越来越多过去不旅游或很少旅游的年轻人,如今加入旅游大军,由于消费力有限又偏好小城低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人均花费但扩大了总消费规模。 

  当代年轻人的出游决策深受社交媒体影响,小城游的走红更是典型的“线上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