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征途——制度协同与未来图景

  随着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制造业劳动力结构重建正迈入一个关键窗口期。制度创新、企业、公共支持三者需共同发力,推动“人”的跃迁真正与“技术”的跃迁同步匹配,为制造强国夯实人力基座。 

  中国经济网评论指出,新时代以来我国加快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人才已成为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变量。在不断强化人才吸附力的过程中,城市也在逐步构建更加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除鼓励先行先试、优化人才评价体系外,各地也在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推出细化举措,力求营造“人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的综合生态。多重制度要素的叠加,为制造业技术人力基础的重构提供了区域样板,也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与人才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制度支撑。 

  除人才生态之外,制度供给也在持续升级。在支撑制造业创新生态构建方面,国家层面正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体系、技术要素市场与产业金融机制三者联动发展。 

  工信部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将围绕“点线面体”协同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十大重点方向,构建覆盖成果转化、孵化载体、交易平台的服务生态。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全国孵化服务体系已覆盖95%县级以上地区。与此同时,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提速,三大技术交易所将推进规则统一,打破区域壁垒。产融合作方面,“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融资已达5400亿元,重点支持硬科技初创与制造业集群企业,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持续金融动能。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正成为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少企业实现了成本结构与生产模式的重塑。例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图纸直传至供应商生产线、以“数据大脑”支撑个性化定制,部分企业定制产品成本降至原有的十分之一,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 

  然而,当前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在顶层设计、要素流通、企业认知与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一些企业将数智化等同于自动化设备采购,缺乏系统的转型战略与路径规划;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对数智化过程的有效牵引力。为破解上述难题,《经济日报》指出,应从制度机制、资源供给与成效考核三方面靶向发力: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将数智化成本收益内嵌至企业决策逻辑,健全数据产权归属、交易、权益保护等制度;二是建设统一大市场与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良性循环,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三是构建以国家标准为引领的数智化协同水平评价体系,发挥评估体系在推动企业转型中的“晴雨表”和“指挥棒”作用。 

  在制度设计引导下,随着数智化转型由局部试点向系统重构深入推进,标准化、智能化、数据化协同将成为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未来需进一步以政策引导撬动市场行为,通过系统治理提升制造企业的数智运营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夯实数字基础。 

  所有这些结构性跃迁,皆可回溯至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这份由百余位院士专家编制、由国家顶层统筹的行动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