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师在辽宁联航神燕飞机有限公司生产线做航空器日常维护(新华社/图)
为保障战略目标落地,《中国制造2025》配套提出包括体制机制改革、金融与财税支持、人才培养、中小企业发展与对外开放等在内的八项关键举措,构建起从制度设计到资源配置的全链条政策支撑体系。
在总体战略指引下,《中国制造2025》划定了十大重点突破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涵盖了先进制造核心环节、关键基础设施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回应现实短板,也面向全球产业竞争前沿。
这一顶层设计的出台,既是对中国制造业长期“大而不强”结构性问题的回应,也是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的主动谋划。面对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外部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中国制造2025》试图通过制度供给与战略工程引导制造业完成技术突破、结构优化与组织重构,从而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站在2025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上,《中国制造2025》所设定的第一阶段目标已基本实现,制造强国战略迈入新阶段。十年来,中国制造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创新能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实现了显著跃升,在全球制造版图中的地位持续上升。然而,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达成,并不意味着前路坦途,随着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制造业正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未来所面临的挑战亦将更加复杂深远。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支柱,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实体基础。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制造强国战略在过去十年间取得显著成效,迈出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的关键一步。
王文表示,美国对“中国制造”的压制,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促使中国制造在关键领域加速自立自强。而进入新阶段后,面对全球制造业重新洗牌,中国不仅要从内部加快自主创新与制度优化,也必须在全球视野下对自身发展进程进行持续反思与动态评估。
全面总结“制造强国”战略实施的第一个十年,不仅是对政策成效的回顾,更是为未来十年的不确定竞争格局打下逻辑与认知基础。在制造业全球竞争态势持续演化的背景下,中国制造必须以更加开放、灵活与系统的思维方式应对挑战,推动在科技、组织、人才与规则层面的持续跃迁,进而为第二阶段战略的有序推进构建稳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