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体育健身中心的乒乓球馆内,居民打乒乓球锻炼。(新华社/图)


近年来,体重管理从个体健康议题,逐步扩展为公共健康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部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国家中医药局等16个部门,于2024年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根据发布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这一行动聚焦于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规范专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力求通过系统性举措,显著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与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逐步改善体重异常状况,从源头前移慢性病防治关口。
方案明确提出,国家部门力争通过三年左右的持续推进,广泛建立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管理能力,实现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普及。具体措施包括推广“一秤一尺一日历”,鼓励家庭、社区、学校、单位配置体重秤和体成分仪,建设健康主题公园与健身步道,扩大健康小屋社区覆盖范围,推动健康食堂与健康餐厅建设,完善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和实施健康食堂食品营养标识制度。同时,医疗机构被要求设立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体重管理纳入签约服务体系。政策还特别强调发挥中医药优势,推广体质辨识、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中医适宜技术,并鼓励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体重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方案提出要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分层分类的管理策略,包括加强孕产妇、婴幼儿、青少年、职业人群和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的体重管理指导与干预,贯穿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为保证效果,国家将完善体重状况监测体系,强化数据互联共享与科学评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体重管理关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力求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动员、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健康中国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