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冉鹏,媒体特约评论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从作风建设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四为”问题,以优良作风促进干部担当有为。
文丨■ 冉鹏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干事,重在导向。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从作风建设入手,下大力气解决好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等问题,以优良作风促进干部担当有为。
以“正”治“乱”,根除“乱作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当两面派”“不忠诚、不老实”……乱作为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党性修养不强,思想根子上存在政绩观偏差,存在“政绩冲动症”,因而滥用权力、盲目决策,欺上瞒下,脱离实际。要始终把党性教育贯穿党员干部教育始终,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强化约束纠偏,将干部政绩观错位问题纳入党员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的内容,常态化开展“面子工程”“半拉子工程”“虚假政绩数据”等专项整治,让“乱作为”无处遁形。
以“动”驱“不”,铲除“不作为”。“消极避世,推卸责任”“回避群众,缺乏担当”“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探究不作为的根源,有主观懈怠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这些问题,须给予整治。要优化干部一线考核、识别、推荐机制,注重在急难险重任务、矛盾突出一线发现识别干部,切实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一线的鲜明用人导向。用好考核“指挥棒”,建立干部不作为慢作为负面清单和惩戒机制,对不进取、不作为、不在状态实行动态调整,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强化干部提醒教育、谈心谈话,对作风不实、担当不力的干部及时咬耳扯袖、谈心提醒,倒逼干部思进取、强作为。
以“制”促“敢”,摈除“不敢为”。认为“洗碗越多摔碗概率越大”、担心“出头椽子先烂”、信奉“多栽花、少栽刺”、忌惮“满地是‘雷’”,产生这些怕出差错、怕出问题、怕做不好、怕担责任的种种“怕”相,原因在于党员干部主观上懈怠,斗争精神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营造敢干勇为的好生态、好氛围。持续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机制,完善落实好干部激励关怀措施,大力选树、宣传好先进典型,进一步优化树正气、祛邪气、强激励、促担当的制度环境和政治生态。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健全全过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对干部诬告行为的治理措施,以及对干部失实举报澄清等办法,让干部真正放开手脚干事情,轻装上阵、奋进作为。
以“能”激“干”,祛除“不善为”。工作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挑不起重担、打不开局面……这些情况,或因干部信心不够、动力不足,或因路径不当、方法不足,或因学习不够、能力不足,等等。要深化干部培训“供给”,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对干部实施差异化、精准化、个性化和常态化学习培训,让干部知识储备焕新,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建立干部一线磨砺机制,有计划选派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学习,放到改革发展前沿、基层治理一线摔打,放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淬炼,不断经风雨、见世面、长本事,在火热实践中百炼成钢。建立干部“赛马”机制,搭建干部“比武”擂台、展示舞台、问效平台,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激励干部转作风、创一流、争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