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赤水市大同镇极竹堂非遗竹编基地,村民在学习竹编画。(遵义图库·张 浪/摄)
文丨■ 记者 向维忠 陈春江 赤水融媒 肖 尧 肖汝进
在赤水,竹子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绿色的财富。
作为“中国竹子之乡”,赤水市拥有132万亩竹林,是全国最大的竹产区之一。近年来,赤水市以竹为媒,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竹兴农、以竹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清晨,在天台镇兴红村的竹林里,伐竹声声声入耳,清香满径。村民詹堂会和丈夫手持砍刀,熟练地将一根根翠竹砍倒。“这两天是我们竹农最忙的时候,一个人一天最多能砍千把斤竹子。”詹堂会笑着说道。这些砍下的竹子,将以每吨500元的价格卖给竹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16.5万农村人口人均竹林面积达8亩多,居全国第一。
天台镇政府干部刘继锋指着远处的竹林感慨道:“漫山遍野的竹林就是群众的聚宝盆。”据统计,赤水每年可采伐楠竹35万吨、杂竹100万吨、竹笋15万吨。2024年,赤水竹农直接收益约12亿元,人均增收7000元以上。
丰富的竹资源不仅为农民带来了财富,也为赤水的竹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在贵州宸竹盛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竹粉被加工成农用塑料膜、购物袋、垃圾袋等生物降解产品。
“我们的产品在室外200多天就能完全降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公司副总经理王祥介绍说,这些以竹代塑的产品,不仅外观精致,其性能也与传统塑料制品相当,真正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宸竹盛业的董事长贾文翔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计划在2027年完成4.5亿元的投资,建成150条生产线,生产竹纤维纸箱、箱包等十几种全生物降解产品,助力赤水市以竹代塑的发展,为国家节能减排贡献力量。”
目前,赤水市已培育10余家“以竹代塑”企业,产品涵盖竹浆纸制品、竹浆模塑产品、竹制快消品等100多个品类,广泛应用于餐饮、包装、装饰等领域。
竹产业链的延伸不仅限于环保产品,还深入到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研发等多个领域。
在贵州红赤水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根根细嫩的竹笋经过清洗、浸泡、拌料、包装,变成了美味的竹笋食品。
生产车间负责人陈家会说:“公司每天生产新鲜竹笋8至10吨,产品广受市场欢迎。”红赤水集团推出的“泡椒笋尖”等爆款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
2024年,红赤水集团国内销量创历史新高,总营收达2.3亿元,同比增长16%,缴纳税收超过1207万元。公司经理邓启彬表示:“我们每年收购竹笋基地和周边农户的竹笋原料达1万多吨,解决就业500余人,带动5000余人增收。计划进一步提高基地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扩大市场占有率。”
赤水市竹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表示:“赤水市将立足资源禀赋,以竹制品、以竹代塑、新材料三大方向为牵引,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构建起链条完整、三产融合、创新驱动的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目前,赤水市已培育近300家涉竹企业,生成10多个系列500多种产品,2024年实现竹产业总产值90亿元,占贵州省竹产业总产值的49.7%。
从竹林深处到国际市场,赤水竹产业正以绿色为底色,以创新为动力,书写着一曲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乐章。在这片翠竹掩映的土地上,竹子撬动绿色发展,成为赤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