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以“含绿量”增加“含金量”

  游客乘坐快艇在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竹海湖上游玩(遵义图库·王长育/摄)

  文|■ 记者 涂林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遵义乡村,连绵起伏的茶山披上了一层嫩绿的新衣。 

  凤冈县土溪镇鱼泉村的茶园里,一排排整齐的茶树郁郁葱葱,村民张念芬头戴遮阳帽,手指在茶树上翻飞,将青翠的嫩芽尽收茶篓。 

  山上采茶忙,山下制茶香。贵州野鹿盖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加工设备开足马力运转,田茂会和工友们一起精心制作春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一道道工序,当季春茶新鲜出炉…… 

  茶香阵阵,黔北新茶从山野走向市场,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青山之上采茶忙

  遵义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和唐黔中道思、播、费、夷州地理位置图,古夷州治所就在今凤冈县绥阳镇。 

  经过长期的发展,茶产业已成为遵义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200万亩,位居全国产茶市(州)第2位;4个县以茶作为“一县一业”首位产业,涉茶乡镇达到133个,产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