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热带来的挑战和隐忧

  广东省深圳市塘朗山郊野公园的自动巡检无人机库(新华社/图)

  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明湖公园内,机器人在制作咖啡。(新华社/图)

  定义艺术与文化的边界。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冯俐则认为,AI已经“破门而入”,应以更加审慎与严肃的态度思考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持人类的文化创造力。 

  然而,AI生成内容在迅速走红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2.49亿人。随着用户规模扩大,“AI味”作品风格趋同、内容雷同的问题开始引发审美疲劳和创作焦虑。《诗刊》副主编已明确表态,将对AI创作投稿进行管控,多个网文平台也相继推出AI写作检测与限制机制。 

  在内容真实性方面,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指出,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概率驱动的文本生成系统,AI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核查机制,极易出现“AI幻觉”现象。他表示:“当前模型在处理因果关系、事实依据方面仍存在结构性问题,未来应从源头提升训练数据质量与模型推理深度,甚至建立AI内容打假机制。” 

  法律与伦理层面的探讨也在同步推进。新华社报道,据北京市君致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烨涵介绍,现行著作权法尚未对AI生成内容作出明确规定,但2023年末,北京互联网法院已判定AI生成图片可被视为“作品”,其使用者可依法享有著作权。高烨涵同时指出,若用户在未经修改的情况下将AI生成内容署名发表,仍可能构成侵权或违背学术诚信原则。 

  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是社会进步,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AI和深度学习模型,作为具有自我学习和演化能力的工具,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因路径不可控引发一系列安全风险,如深度伪造、算法偏见等问题。一旦这些技术被恶性利用,可能对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社会成本。因此,加强AI的风险治理、完善相关安全技术和制定国际标准变得尤为重要。田丰指出,通过提升模型安全性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