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多式联运 通江达海

  余庆沙湾码头( 黄连河/摄)

  文丨■ 记者 杨云飞 杨梦云

  水运交通以其承载量大、成本低、能耗少的特点,成为企业物资运输的优选项之一。近年来,余庆县沙湾码头依托乌江航运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为周边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近日,记者在沙湾码头看到,一艘艘货船有序停靠在港口,工人们利用大型机械装卸各类货物。“沙湾码头的货源比较充足,有集装箱、矿渣、磷石膏等,每天的出货量为1000至1500吨。”沙湾码头货物装卸工作人员王朝华介绍,他们正在装载600吨硫酸铵,准备运往重庆涪陵。 

  沙湾码头拥有500吨级运营船65艘,平均每天进出3艘,最高峰时进出货物量可达5000吨。 

  为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遵义市不断完善水运发展体系,从复航工程的顺利推进到联合调度机制的建立,再到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应用,乌江水运发展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在沙湾码头的调度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实时掌握所有船只的情况,对运输过程进行更好的调控管理。“我们可通过系统了解每条船的位置,省时省力,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贵州乌江轮船有限责任公司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吴杰说。 

  随着2021年乌江实现全面复航,遵义市的水运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目前已拥有港区8个、码头36个,通航水域面积、航道里程、码头数量等总体规模均排全省第一。同时,已基本形成“一市双(机)场”“高速成网”“动车通达”“公路通组”“水运通航”的综合交通发展格局,成为西南地区通江达海、联通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 

  多式联运的快速发展,不仅提升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效益,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遵义市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实现了“宜铁则铁、宜水则水、宜公则公”的运输格局,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