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的精神“充电站”

  贡米村种植户陈顺伦放下手中的《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感慨道:“以前农闲时,大家不是聚在一起打麻将就是闲聊家长里短,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后,来看书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风气也变好了。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田间作物种植和管理的好方法,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这是遵义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推动乡村阅读、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遵义市以农家书屋为载体,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的多元模式,着力在建好阵地、用好资源、拓展功能等方面下功夫,让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看得见”“走得近”的精神家园。

  封面故事

  小小的书屋,不仅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播州区泮水镇中坪村,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村民的“第二课堂”。村民敖世康是书屋的常客,他坦言:“这里的书对我帮助很大,尤其是农业技术类的书籍,让我掌握了不少的种植技巧。” 

  泮水镇中坪村农家书屋图书丰富,涵盖农业、种植、医疗等多个领域,每天早上8:30开门,下午5:30关门,并配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 

  “现在书的种类多了,环境也好了,每天来看书的村民都有二三十个。”泮水镇中坪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王普群说道。 

  王普群不仅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也是一位热爱阅读的村民。在她的精心管理下,书屋成为村民们学习知识、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 

  书香交融着“泥土味”,描绘着乡村耕读的新画卷。这些年,泮水镇将农家书屋作为重要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针对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及时更新农家书屋的图书,配套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以及文学法治等方面的书籍,吸引着不少村民常来“充电”。 

  如今在遵义市,像泮水镇中坪村这样的农家书屋遍地开花,它们已然成为村民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每到节假日,仁怀市合马镇知行书舍内便人头攒动,前来看书的群众有的伫立书架前仔细寻书,有的端坐书桌旁沉浸于心仪的书籍之中。“平时经常来这里看书,这儿环境安静,书的种类也多,”合马镇街道社区居民杜国仪说。 

  知行书舍还会定期举办经典阅读活动,吸引了大批阅读爱好者。他们自发组建读书小组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分享书中精彩,交流心得感悟。居民赵颖说:“我常来知行书舍参加读书会,这儿学习氛围浓,我们今天读的《万历十五年》让大家了解了明朝一段发展的历程。” 

  在正安县和溪镇,农家书屋成为村民们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平台。好多村民遇到法律问题,都会主动来书屋看书学习,希望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今,村里还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法律专家讲解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劳动权益等。 

  为了让农家书屋真正“活”起来,遵义市在硬件上加大投入,同时注重管理和服务的提升。每个书屋都配备了专职管理员,定期更新图书种类,并根据村民需求开展读书分享会、农技培训等活动,吸引村民走进书屋、爱上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截至去年年底,遵义全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805个,搬迁安置小区农家书屋168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藏书总量达380万余册,电子阅览设备270余台,电子图书49万余册,“忙时耕作,闲时读书”已然成为群众生活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