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梓人”牙齿(仿制品)

刮削器和燧石石器
文图丨■ 记者 许帮 匡斌 徐晃
在遵义市博物馆的展柜中,“桐梓人”右上内门齿(仿制品)静静陈列着。它的原件于1972年出土自桐梓岩灰洞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一时期正是人类演化和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这枚牙齿属于一位老年个体,齿根、齿冠保存完整,在古人类化石里十分珍贵。它由人牙化石构成,作为人体较为坚硬的部分,在漫长岁月中得以留存,为研究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关键线索。
与这枚内门齿一同“诉说历史”的,还有“桐梓人”右上第一前臼齿(仿制品),它同样出土于桐梓岩灰洞,虽齿冠颊面和颊侧齿根缺失,但齿冠咬合面几乎完整且未磨耗,经鉴定属于一位年轻个体。这两枚牙齿,一老一少,共同拼凑出“桐梓人”群体的部分面貌。
时间回溯到1971年冬,贵州省地质局112地质队在九坝公社进行地质普查。工人何仁,凭借着对考古的热爱,在留守工地时四处探寻,在岩灰洞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堆积。他敏锐地意识到其重要性,立即向中国科学院发电报报告。随后,专家们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发掘,不仅找到了“桐梓人”的牙齿化石,还有25种哺乳动物化石、12件旧石器以及烧骨等珍贵文物。这一发现震惊世界,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进化链条中20万年左右的空白,也证明了“桐梓人”是我国华南地区最早掌握用火技术的古人类。
“桐梓人”牙齿化石,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先辈的珍贵遗迹。它们让我们知晓,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桐梓人”就已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桐梓人”作为远古祖先的代表,他们的牙齿化石对我们有更为深远的意义。“桐梓人”在艰难的远古时代,学会了使用火,改变了饮食方式,促进了大脑发育,推动人类向文明迈进,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凝视这些“桐梓人”牙齿化石仿制品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远古的先辈们建立起一种奇妙的联系。它们不仅是珍贵的文物,更是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提醒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应珍视历史,让历史的脉络在文化的传承中愈发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