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画作者: 潘雨阳
文丨■ 冯海宁
从“斜杠青年”到“数字游民”,从手办涂装师、手账制作师,到数码测评师、潮流鉴定师等,背后莫不是兴趣经济的影子。在翻涌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图景正经历一场深刻变化。人们发现,一条职业发展路径贯穿变局:爱好驱动,兴趣变现。
过去多年,大部分国人的人生,职业与兴趣是两条平行线,只有少数人的职业与兴趣会发生交叉。无疑后者人生幸福指数更高。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崛起,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满足于私享个人兴趣爱好,而是将个人兴趣爱好转变为商品或者服务,希望共享给更多人并从中收益。
将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发展“合二为一”,这是众所期盼的事情。相关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不考虑现实因素的情况下,92.98%的受访大学生愿将爱好发展为职业;超过78%的年轻人青睐新职业是因为符合兴趣爱好。这意味着青年人的兴趣变现或者“兴趣职业化”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青年人兴趣变现提供了广阔舞台,既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市场信息,也能通过网络采购研制“兴趣产品”的原材料,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另外,消费进入个性化时代,也为青年人的“兴趣产品”带来需求,即兴趣变现创造双赢。
通过兴趣变现,青年人有望实现创业梦想,增加收入并作为长期事业。比如新闻中提到的楚文婕,辞职后从事自己从小就喜欢的甜点烹饪,在父亲的不理解中,凭借实力成为很多甜品店的顾问,收入比过去高出5倍。有的人根据个人兴趣做兼职,既增加了收入,又兼顾了生活和爱好。
也就是说,不管是利益驱动兴趣变现,还是兴趣变现改变了生活,这都让青年人从兴趣中受益了。当兴趣变现帮助青年人实现“小目标”,那么青年人就有信心去实现“大目标”,做大做强“兴趣产品”,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这个时代,人一旦有梦想有行动,“一切皆有可能”。
即便青年人兴趣变现失败,也不必气馁。在某社交平台上,“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聚集了16万余名成员,他们分享的副业挫折故事,可反映出兴趣变现的难度。
兴趣变现失败,难免会失望。但“失败者”要看到两点:一是,发展兴趣以及兴趣变现失败的过程,也是人生的重要体验。在大多数人没有勇气和机会将个人兴趣变现的情况下,自己至少尝试过,体验过程是让人愉悦的。二是,兴趣变现失败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如果能从中汲取教训,不排除将失败扭转为成功。
人生难得几回搏。能为个人兴趣爱好搏一回,显然弥补了人生一大遗憾。换言之,青年人“兴趣变现”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皆是人生华章。如果兴趣变现能成功,当然皆大欢喜;即便兴趣变现失败,这种体验值得回忆,因为青年人为自己活了一回,是为自己的梦想在勇敢地尝试。
要指出的是,如果青年人以兼职方式将兴趣变现,完全可以大胆去做,因为不管变现成败都不会影响主业。但如果专注于兴趣变现,或者将兴趣变现作为创业项目,则要谨慎一些,必须在“深耕”的基础上去投入各种成本。如果盲目将主业放在兴趣变现上,就难免有风险。
也希望各地将青年人兴趣变现纳入创业孵化项目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