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推进“文旅教研”深度融合

  绥阳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胡志刚/摄)

  术学院、重庆移通学院在内的全国多个院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为绥阳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宽阔水原始森林,4000多种生物资源构成了超过26000公顷的“自然教科书”。2024年暑期,这里迎来了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清华美院学子。美术创作离不开对景物的描绘,天然去雕琢的素材往往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子们创作出独特的美术作品。 

  “从宽阔水原始森林走出来,我想画一个系列作品,通过10到20张相同元素的画,最后组成一张整体的作品。”寄情于自然环境中,清华美院学生戴子为找到了创作灵感。 

  2024年10月24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3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双河洞景区举行,2024年联合科考成果显示,目前双河洞共有115个洞口相连通,长度刷新至437.1公里,纵深维持在912米,是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 

  “第一次领略到贵州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在双河洞的研学体验更是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新的认知!”来自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生走进了双河洞洞穴科考研学基地,开始了一场地心游记之旅。学生们在飞拉达过程中感受到双河洞的磅礴与神秘,在穿越过程中增进友谊,大家在实践体验中一路看、一路学,也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专业优势与这片土地相结合,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其中。 

  “双河洞打造得非常好,尤其是科普研学、飞拉达体验,未来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研学内容,以深层次的、科学性的内容开发更高质量的科普研学课程,让孩子们既能够玩得开心又能够学到知识,激发他们科学探索欲、求知欲,同时激发他们内心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和保护意识。”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技术团队核心成员肖时珍说。 

  绥阳县属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辐射区,森林覆盖率达70%,拥有10个A级景区,“洞、林、山、水、园、泉”一应俱全;东汉教育家尹珍曾于绥阳设馆讲学,文化底蕴深厚;多个万亩大坝成就“黔北粮仓”美誉;省级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承载农耕故事;省级非遗空心面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剪纸、蜡染等技艺传承有新……这一切,皆为绥阳教育研学提供了丰富多样且鲜活的素材。 

  基于此,绥阳深度融合非遗、自然科普、体育旅行、农耕文明和乡愁等五大核心主题实践教育,精心构建71门研学实践课程,创新打造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2个以及5条精品研学线路,吸引了全国大中小学生逾40万人次参与研学体验,打造了独具绥阳魅力的文旅研学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