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点亮“中国红”,庆祝中国农历新年。(新华社/图)

1月28日,意大利都灵的地标建筑安托内利尖塔点亮红色灯光和“福” 字,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新华社/图)
典。据正观新闻报道,在“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之前,中国年便以独特的文化魅力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图景。从纽约时代广场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从悉尼歌剧院到巴黎埃菲尔铁塔,每逢春节,全球多地地标建筑亮起中国红,举办舞龙舞狮、民俗展演等特色庆典活动。目前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以不同形式参与农历新年庆祝。对海外民众而言,纵使难以深入理解春联寓意或年俗细节,但那一抹喜庆的红色、一场热闹的庆典,足以传递春节蕴含的团圆喜悦与美好祈愿。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正式确立为联合国假日。这一决议表明,春节的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已超越国界,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尊重与认可。正如专家所言,春节的全球影响力,映射着中华文明在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独特贡献,也昭示着它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继续焕发光彩。
春节申遗成功,标志着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迈入新阶段。非遗身份的确立,既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证,也意味着更系统的保护传承责任。如今,从地方性民俗到全球性文化符号,春节正通过数字化保护、活态化传承、创新化表达,为世界非遗保护提供中国方案。以春节为范本,让更多中华非遗项目借助虚拟展览、元宇宙展演等科技手段焕发新生,向世界讲述中华文明的传承智慧。
春节前后,全球华人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的主题,共同庆祝这一传统佳节。当新春钟声在全球不同时区接连响起,当中国结装点异国街巷、电子烟花照亮世界夜空,数千年来,春节不仅维系着个人、家庭与国家的情感纽带,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为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春节已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标识,更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份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既彰显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微认为,随着春节的海外传播范围持续扩大,这一节日已成为全球广泛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
春节的全球共鸣不仅停留在节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