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播州区团溪蔡家花灯队表演《红军灯》(记者 陆邱珊/摄)
文丨■ 记者 陆邱珊 雷 宇
“嘿!锣声声是鼓声声,老唐我今天来跳灯,今天跳的是什么灯?今天跳的是红军灯,红军来到遵义城……”响亮的锣鼓声后,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走上台,悠长的唱腔霎时吸引了台下人的目光。
台上,男主角唐二和女主角幺妹唱着花灯词;台下,观众目不转睛、掌声连连。
“花灯在播州当地传唱历史悠久,特别是红色花灯调,更是当地人的儿时记忆。”当地群众告诉记者。
播州区团溪镇公共事务管理办工作人员徐言亮介绍,花灯是播州广泛流行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原团溪花灯多在春节前后的晚间演出,或走村串寨,或固定于集市街上演出;有男女主要演员、锣鼓手、唱灯手数人参与表演,男女主角在锣鼓声中跳舞、走步、唱花灯词。
每逢节日,是团溪蔡家花灯队最忙碌的时候。据了解,团溪花灯以蔡家灯班为代表,其在清光绪年间由蔡云亭从仁怀水口寺落户团溪时带入,后来传承人将花灯部分曲调和舞步进行改造,精简了衬词,既保留传统风格,又增强了声腔透明度,使花灯音乐变得更加明快、优美。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团溪,蔡家灯班新编了《红军灯》,热情歌颂红军为穷人打天下,鼓舞穷苦百姓推翻黑暗统治的士气,自那以后,《红军灯》红色花灯调一直传唱下来。2007年1月,《红军灯》作为黔北花灯的主要表现形式收入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团溪花灯,蔡家花灯队不断将新内容、新故事融入传统花灯表演中,更是以《红军灯》为基础改编了很多红色题材花灯,有《十谢共产党》《不忘初心颂党恩》《送郎当红军》等。
团溪蔡家花灯队有30多名演员,其中有当地的商人、农民、教师等,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29岁。团溪镇第二幼儿园教师罗秀就是队里年纪最小的演员,她告诉记者:“唱花灯很有意思,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还能传承当地的非遗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红军灯》里唐二的扮演者是50岁的曾令忠,他说:“我的父辈就唱花灯,我也从小跟着父辈走街串巷,学会了唱花灯,花灯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66岁的团溪蔡家花灯队负责人苏朝辉唱了30多年的花灯,她说:“小时候我撵着花灯队跑,现在是看花灯的群众跟着我们跑。近年来,我们花灯队到北京、广西、云南等地开展演出,就想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播州的红色花灯调。”
为了让花灯文化走得更远更长、更好地传承下去,苏朝辉还经常走进各乡镇学校,将团溪花灯的精髓传授给更多的学生。
11岁的陈思颖是播州区尚嵇镇中心小学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花灯表演的她已经能登台演出,“学习花灯不仅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还能够学习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
如今,团溪花灯传唱不衰,更是在大家的努力下,越唱越好、越唱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