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提升到文物保护,从展陈创新到内容建设,从红培研学到文艺创作……近年来,遵义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殷殷嘱托,全面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红色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积极探索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红色底蕴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
保护利用 厚植红色底蕴
遵义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呈现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保护传承价值。摸清红色文化遗存底数,是精准实施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遵义严格按照文物保护“四有”要求,对全市革命文物分项分类开展调查,完成了第一、二、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公布,并形成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拟公布名录。
据统计,遵义市现有已登记红色文化资源542处、长征遗址遗迹358处474个点;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9个、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9个。
保护红色遗存,遵义不遗余力。
《遵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遵义市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条例》《遵义市革命历史纪念设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席会议制度》《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使黔北大地上的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有法可依。
在这些文件的指引下,遵义各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的工作中来,通过修缮革命遗址、修建完善纪念场馆等方式,全力守护好红色文化遗存,让红色资源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近三年来,遵义市争取国家、省级文保资金1.14亿元,获批文物保护展示项目52个;积极推动革命遗址遗迹纳入文保单位,加大系统保护力度;开展红色文化资源、长征遗址遗迹、红色标语等专项调查,并实现台账化动态管理。
科技赋能 对话红色历史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遵义老城子尹路96号,遵义会议会址在光影点缀下显得庄严肃穆。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打卡留念,在参观中追寻红色记忆、感受红色文化。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2000多件馆藏文物记录着无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承载着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一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始终坚持研究与保护相结合,持续开展预防性保护工作,依托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对革命文物进行创新性保护和展陈,借助科技力量让文物“活”起来。升级改造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先后增设《历史抉择——毛泽东及张闻天、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等10多个专题展览,深刻阐释革命文物的深厚底蕴、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此外,广泛寻找收藏线索,通过外界捐赠、征集购买等多种方式丰富馆藏文物。
遵义“红色家底”不断丰富,真正实现了有址可寻、有物可陈、有史可讲。
巍巍大娄山,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1935年,红军攻下娄山关,取得长征首次大捷。毛泽东同志留下了气吞山河的豪迈诗篇《忆秦娥·娄山关》。在当年娄山关战斗主战场的小尖山战斗遗址、大尖山战斗遗址,毛石砌成的战壕保存至今……
历史虽已远去,但遵义对这一方革命圣地的守护却从未停止。
遵义市娄山关管理处常态化开展遗址遗迹安全巡查,对小尖山战斗遗址外侧山体落石开展专业保护性修复治理,并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娄山关摩崖石刻、毛泽东词碑、娄山关红军战斗纪念碑等进行专业清洗、描红,力争确保其原真性和安全性。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四渡赤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