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续写时代荣光

  永远不变的红色初心

  岁月变迁,初心不改,奔赴从未停止。 

  每天上午9时,87岁的曾祥铣老人会准时来到他的“百科居”(他常年工作的编辑部),开始一天的工作。“百科居”里,各类书籍有序排列,桌上的手稿,圈圈点点,写满了批注。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己任,曾祥铣至今仍奔走在讲述遵义红色故事的道路上。 

  “遵义的红色文化太丰富了,在享受历史馈赠的同时,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曾祥铣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自幼听着红军故事长大,有责任有义务把遵义红色文化研究好、弘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曾祥铣常叹息时间太紧,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直将红色文化传播下去。”老人家一脸坚定地说。 

  手提灭火器、身背细水雾,沿着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革命建筑旧址群开展消防巡逻,是会址消防救援站的消防指战员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会址消防救援站距离遵义会议会址不足200米,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非同寻常的使命。自1970年建站以来,一代代消防指战员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红军传人”为己任,日夜坚守,累计步行超4亿步,实现了遵义会议会址及周边革命建筑旧址群半个世纪“零火情”。该站先后荣记集体三等功5次,获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表彰。 

  “今后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使命,做到日常巡察不放松,坚决守护好这一片红色热土,展现好红城遵义‘火焰蓝’的担当作为。”会址消防救援站副站长李宏栋对记者说。 

  同一片土地上,曾生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气,如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遵义人的血脉,如猎猎飘扬的旗帜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在遵义,处处跃动着“红马甲”的身影,他们义务巡逻、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一批批有活力、受欢迎、可持续、叫得响的志愿服务项目,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凡人善举频频涌现。“快递哥”变身“救火哥”;小孩翻窗遇险,路人托举方桌合力营救;遵义蓝天救援队队长邹鑫用生命点亮救援之光……一则则名城暖新闻,让红色之城更有温度。

  永续传承的红色血脉

  每周一到周五上午10点15分,娄山关红军小学的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操场,开展特色的手势操、自编的红星操以及第九套广播体操等健身活动。 

  娄山关红军小学是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自2008年挂牌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将红色基因传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每个上学日的大课间,我们都会通过这种方式将红色教育融入师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们深刻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伟大。”娄山关红军小学校长庹必亚说。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遵义市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不断探索红色育人体系,进一步筑牢学生的精神之基。 

  “这是红军攻克的遵义北部娄山关,距离遵义城区50公里,海拔1400多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2024年11月21日,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市老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宁子珈动情地讲述着娄山关战斗的故事。 

  坚持培根铸魂、润心启智,遵义市广泛开展“小小红色宣讲员”培训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平台,让孩子们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