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推进绿色发展

  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田园美景(遵义图库·李仁军/摄)

  哭。”“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花茂村考察调研时的话语,温暖人心,让“乡愁”成为花茂村的“特色品牌”。 

  “花茂村真正的转变,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如今,母先才从事制陶43年,是花茂制陶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在他的记忆中,花茂村早些年因生产陶器而繁荣,而随着陶艺产业的没落,村子一度陷入衰败。“年轻人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守着几块农田,生活不宽裕。”母先才说。 

  母先才的陶艺体验馆里,10多台拉坯机一字排开。“原来我们做的都是家用的酒坛子,现在做的是旅游纪念品,收入提高了不少。”母先才说,现在陶艺馆一年能接待上万名游客。 

  “我们就是专门来找土陶的。”来自福建福州的游客吴上飞在村里游玩了大半天,喝乡愁酒、吃乡愁饭、购买乡愁纪念品,他兴奋地表示:“在这里果然找到了乡愁!” 

  愈加有吸引力的陶艺和乡愁文化,让花茂村成为遵义市的知名网红村。 

  除此之外,花茂村还通过发展民宿经济,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生活体验。游客不仅可以住在精心设计的农家小院中,还可以参与采摘、陶艺制作等体验活动。 

  “这种深度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让游客不仅是来参观,更是融入其中,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采访中,有村民表示,花茂村的振兴,不仅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方面的投入。 

  “道路修好了,游客才能源源不断地来到村里,陶艺产业和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村子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付小芳说。 

  目前,播州区正在着力打造“乡愁花茂旅居生态圈”,村民们也对村子将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依托景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高山之上,竹林遍野。赤水市两河口镇的黎明村,也曾是一个依靠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村,村民靠种地过活,日子不太好过。 

  与花茂村类似,近些年,黎明村也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革命老区扶持政策的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村集体经营的漂流项目收入就有100多万元。”黎明村村委会副主任夏永贵告诉记者,黎明村的特色在于,依托赤水丹霞瀑布景区的旅游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通过景区带动全村经济的腾飞。 

  赤水丹霞瀑布景区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已成为遵义市一张重要的旅游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而黎明村紧靠景区,如何更好地借势发展,村“两委”干部至今还在反复研究。 

  2014年,黎明村村集体贷款200万元,将村里的一条乱石沟打造成了漂流河,并打出“中国丹霞第一漂”的牌子。每到夏天,成千上万的游客涌来,仅这一项,便可为村集体带来每年200万元左右的毛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