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征起于都

  情景剧《告别》演出现场

  收季节,物资丰富,能够为红军提供必要的补给。于都30万名群众积极支持红军,帮助红军脱离敌军的围追堵截,为红军筹钱筹粮并积极参军。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当年他们为什么出发?他们又走向了哪里?走进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渔船、马灯、草鞋……每一件静静陈列着的文物都在讲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条斑驳沧桑的渔船是纪念馆的“镇馆之宝”,这是当年红军渡河时曾用过的小船,满载着艰险重重、军民情深的红色故事。 

  于都河河面平均宽600多米,水深1米至3米。水浅的渡口,战士们就涉水而过,水比较深的渡口需要架浮桥,8个渡口中有5个渡口需要大量的船只和木材来架设浮桥。得知这一消息后,于都百姓积极响应,捐献了大小船只800多条,有的老百姓还捐出了家中的所有木料包括门板、床板。 

  纪念馆里还陈列着一幅用80双草鞋组成的中国地图。当年,苏区妇女夜以继日赶做了20万双草鞋送给红军。“那段时间里,在很多村坊、屋场,直至夜深人静,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每位战士脚下穿着一双草鞋,身上带着几双草鞋。”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讲解员谢桂连深情地说。 

  从东南到西北,从红土地到黄土地。90年前的秋天,脚踏草鞋的红色队伍坚毅出征,在中华大地留下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书写了震古烁今的长征故事。

  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白墙黛瓦,亭台水榭,干净整洁的村道旁是现代化大棚,金色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相映成趣,这是于都的潭头村,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90年过去了,潭头村的干部群众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赣州考察时的嘱托,发展富硒水稻、富硒蔬菜等特色产业,美化乡村环境。村民们告别了“候鸟式”的外出打工生活,转而成为现代化蔬菜大棚里的产业工人,还有的村民或经营民宿,或经营超市,纷纷当上“老板”,收入增加,生活也日益美好。 

  如今,于都不仅因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而闻名,还因其“时尚之都”的新名片而备受瞩目。从单一的服装加工制造到涵盖设计研发的纺织一体化,于都在中国服装产业的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台意义非凡的手摇缝纫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都,出发时,裁缝葛接调挑着这台缝纫机,随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在途中的休整时刻,他总是利用这台缝纫机为红军缝补衣物。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红军提供了后勤保障。 

  20世纪90年代初,于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于都裁缝”,他们纷纷进入沿海地区的服装业。后来,这些勇于突破的“于都师傅”带着技术和经验返回家乡,大力发展本地服装业。2017年,于都将纺织服装产业定位为工业首位产业,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创新业态,众多服装龙头企业纷纷落户于都,带动了380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 

  于都纺织产业实现了从传统手艺到品牌服装的华丽转变,“老行当”在新智造中焕发新生,革命老区也因此走到了时尚前沿。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于都以红色基因凝聚发展合力,以长征精神激发奋进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昂首前行。